虎嗅注:據界面新聞報道,近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醫生肖飛事件曝光。由于涉事人員董某瑩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實習醫生,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長學制試點班(即4+4試點),引發了網友對于北京協和醫學院“4+4”教育模式的討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健聞咨詢,作者:嚴雨程、李仁政,責編:吳偉,文章首發時間:2023年10月12日,原文標題:《協和首批“4+4”醫博畢業,理想的臨床復合人才出現了嗎?》,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虎嗅注:據界面新聞報道,近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醫生肖飛事件曝光。由于涉事人員董某瑩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實習醫生,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長學制試點班(即4+4試點),引發了網友對于北京協和醫學院“4+4”教育模式的討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健聞咨詢,作者:嚴雨程、李仁政,責編:吳偉,文章首發時間:2023年10月12日,原文標題:《協和首批“4+4”醫博畢業,理想的臨床復合人才出現了嗎?》,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4年非醫學專業教育,4年醫學教育——協和于2018年開啟了一項醫學教育改革,招攬海內外本科非醫學專業畢業生,攻讀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所謂“特殊”,是因為在我國想成為一名臨床醫生,常規路徑是高考填報醫學院,攻讀臨床五年制(本科)、臨床“5+3”一體化(本碩連讀)或者臨床八年制(本博連讀)專業,方有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考試。
這意味著,如果本科不學臨床醫學,基本與醫生職業無緣了。而“4+4”模式,相當于重啟了申請者的生涯規劃;這種機遇,在中國傳統的醫學教育中,幾乎不存在。
“4+4”是一個新機會,但是不是一個好機會?
作為這場醫學教育改革親歷者的學生們,其崗位勝任力與臨床八年制畢業生是否有顯著差異?作為需求方的醫療機構,對這個學制的培養成果有什么期待和感受?其多學科背景距離復合型人才還有多少距離?
畢業典禮3個月后,協和“4+4”試點班首屆17位畢業生已全部進入三甲醫院,開始了為期3年的臨床博后(含規培)生活;而“4+4”項目設計者們作為這場醫學教育改革實驗的研究者,也在反思和探討課程改進的細節,并對“4+4”學生畢業后職業成長進行長期觀察。
學習壓力山大,“感覺更像高中”
過五關斬六將,李群(化名)終于進入北京協和“4+4”試點班,成為2019級學生。
按招生簡章繪制的課程藍圖,在經歷4年醫學訓練以后,李群可以拿到臨床醫學博士的學位,并且成為具備一定臨床能力但仍需要接受規范化培訓的準醫生。
但想要進入“4+4”項目,門檻不低。在本科階段,報考的年輕人就需要做準備。無論是上交醫學院還是協和醫學院,在“4+4”項目學生報名入學前,都需要接受包含生物學等課程在內的醫學預科學習。
例如,協和要求學生在本科階段修讀生物、化學、物理、數學、邏輯思維與寫作、人文社科等學科課程,且總學分需要達到≥70。而上交則要求,在入學“4+4”項目前,需要統一完成學校規定的5門基礎課程的學習。
此外,協和還要求申請者完成至少40個小時的醫療機構志愿者實踐。在遞交申請資料后經由專家初審,來到復試階段,經歷筆試、英語交流、中文寫作等多種項測試,并通過最后的專家面試,才能被錄取。
做醫生的熱忱讓勝出者李群覺得未來可期,而當他入學投身其中,尤其是第一學年的壓力和艱辛,以及對自主性和自律性的要求,都遠超自己的預期。
首先,時間變得莫名緊張,由于培養周期縮短,第一、第二學年大量課程都是必修課,每天“早八晚五”上完課,就是自發的晚自習。李群覺得,“學習模式感覺更像高中。”
與緊張的學習時間相對應的,是協和“4+4”試點班第一學年高頻率、高要求的考核。考試頻率大概是每周一小測,每月一門出模塊考試。第一學年底還有類似北美Step1的臨床準入考試,通過考核者方可進入第二學年臨床核心課程學習,不合格者可申請重修或分流。
“我們的‘4+4’課程設計的確受到一些不可抗力的制約,” 唐琳分析道,“例如北美‘4+4’,實習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第一年,屬于畢業后教育階段。而我國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要求是畢業前完成實習,因此這四年理論課程和臨床實踐的課時密度偏高而留白不足,學生們學得蠻辛苦,對于身心健康和個人意志力都是挑戰。”
“此外也有慣性因素,大班理論授課、講課件提煉‘干貨’、考課件強調重點,的確是老師和學生比較適應的一個常態模式;但未來,我們希望加強探究式學習,更多課時還給學生自主學習,還給臨床暴露,通過小組帶教、臨床沉浸體驗和模擬教學等方式,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向臨床決策能力的轉化。當然,這是一個教學相長、共同走出舒適區的過程,也是重塑學習行為、加強知識轉化率、提高時間管理自律性和有效性的成長過程。”
這也意味著,這兩所學校(交醫、協和)對于“4+4”的學生還有一個共性要求——內驅力和自學能力。
交醫“4+4”的欣怡發現,進入醫學院后,大部分課程得靠自學,課堂教學大約只能起兩到三成的作用,剩下的靠自己看書、看教學PPT等復習鞏固。
交醫“4+4”項目2021年的培養方案顯示:第一年學習基礎醫學理論,第二年學習臨床理論配合見習,第三年進入實習階段,第四年科研訓練及準備畢業。期間,盡管“4+4”試點班的課程單獨開設,但實習階段還是與臨五、臨八的同學一起,不同學制的學生常會碰到一起以小組形式合作。
欣怡的師妹,2020級的張靈(化名)發現,即便學制不同,但大家似乎并沒有非常明顯的差別,都是剛從理論知識學習階段出來,實習時對臨床的感受與認知處于同一起跑線。
如果非要找差別,或許“4+4”的學生更活躍些。“我們的思考方式可能跟他們從一開始就學醫的人不太一樣,常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張靈回憶。
按照要求,交醫“4+4”的學生得在第二年選博士導師,為第四年的科研訓練做準備。科研訓練是為了能讀懂和學習最新醫學文獻,另一方面是為了迎接畢業大考——學位論文+期刊論文。
對于期刊論文的畢業要求,交醫“4+4”與臨床八年制基本一樣,要求發表至少一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而協和“4+4”試點班的學位授予標準也與臨床八年制保持一致——課業要求總評分達GPA3.2(百分制80分),科研要求有代表性學術成果,中心核心或SCI期刊文章,綜述、論文、病例報告不限,發明專利也予納入。
協和“4+4”項目則在各學年設置了通過性考核,例如第一學年末的臨床準入資格考試(Step1),第二學年末的實習準入資格考試(即國家臨床專業水平測試,Step2),未通過考核者進入分流機制。
根據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試點班)的學籍管理規定,可申請重修、轉讀科學博士(Ph.D.)、科學碩士(M.S.)培養計劃或退學。健聞了解到,協和“4+4”試點班每年退學人數很少,絕大部分人堅持了下來。
《健聞咨詢》了解到,雖然幾乎每屆交醫醫學院“4+4”項目學生都有退學的,但數量也很少,除了學業壓力大以外,也有出于自身發展考慮退學的。
臨床與科研的矛盾
截至2023年,協和與交醫“4+4”畢業生,流向主要是三甲醫院,尤其以交醫與協和的直系醫院居多。
不過,醫療的地域性鮮明,不同地區對醫生的偏好也有微妙差異。
比如,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醫院多看重醫生的臨床能力,而以上海為代表的江浙一帶醫院則更看重醫生的科研水平。而這種微妙的差異,也影響了兩地“4+4”模式培養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順與不順。
交醫“4+4”培養模式的初衷,是參照北美模式,培養能夠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醫學人才,期待他們成為“在國際醫學科學舞臺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科學家、教授和醫學專家”。
“4+4”項目實行十余年,交醫已明顯體會到了科研對“4+4”學生在上海地區求職的壓力。“4+4”項目畢業生們因為學習、科研和臨床時間都不足,在就業市場中處于不利地位。
對比同樣花了八年時間拿到醫學博士學位的臨床八年制,“4+4”學生的醫學課程從三年壓縮至兩年,少了臨八博士階段的兩年臨床輪轉,對科研時間的擠壓更不必提。
甚至一些學生提前不上課,把時間省出來去做科研。多名交醫“4+4”項目的同學明確表示,如果沒有科研成果,就無法踏進高水平醫院的門檻。
其實,科研壓力大的確是許多醫學生和年輕醫生的煩惱,亦有呼聲希望臨床醫生專注臨床,醫學研究者專注科研。但二者并非絕對一分為二,協和校長王辰院士曾表示,“沒有研究無以造就好醫生。”
所以,在協和看來,即便是“4+4”也可以兼顧科研訓練。比如,“4+4”的項目設計引入了縱向課程理念,將科研訓練貫穿全程,實行導師負責制,每周保障一天科研日,在各學年設置階段性任務目標,培養學生未來獨立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的學術能力。
據協和介紹,這個創新模式已經回饋應用于臨床八年制的課程改革,取代了傳統的第四學年八個月的科研訓練。
不過,協和也發現了“4+4”項目科研訓練的一些特殊之處。
觀察近幾屆協和“4+4”試點班學生學科背景,“多學科”覆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等多個學科;但匯總試點班科研訓練課題時,大多數還是回歸了相對傳統的臨床研究,醫學工程、新型材料、數據建模、圖像識別、人工智能等體現“多學科”的“醫+x”的這個“x”,似乎更小了。
究其原因,唐琳認為,大環境下用人單位對“科研即晉升”的內卷式需求,使得學生們在選擇科研方向時,往往會向就業需求、出成果周期、發文章難易程度、導師資源等等性價比指標傾斜,加之多學科、跨學科、交叉學科的臨床研究,無論是專業深度和課題周期,對課時飽和的試點班而言,挑戰不小。
“均質化的準醫生”
與“4+4”伴生的說法通常包括,“多學科交叉/融合/結合”、“醫+X”等等。
試點的模板,北美“4+4”模式珠玉在前,于是大家也期待國內的“4+4”學生也能夠體現交叉復合型人才的優勢,能夠做出跨專業的醫學創新成果。
然而,經過多年實踐,上交醫學院發現,“4+4”的學生似乎并不太能體現出設想的多學科背景優勢,表現出“醫+X”的創造性,而是在畢業時都成為了均質化的準醫生。
“我們也很困惑,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去讓他們變得不太一樣,結果發現人人都是同質化的,其實這也是它限制后續再展開的一個原因。”上交醫學院一位老師說。
觀察歷年上交醫學院“4+4”項目的招生數據,可以發現,自2002年開始試點以來,該項目的招生規模確實并未大幅擴大,只從最早的18人擴招至2022年的29人。
在一些人看來,培養均質化的準醫生幾乎是所有醫學教育的目標,但“4+4”招收了全國頂尖學校的優秀本科生,卻只能培養出符合基本要求的準醫生,這種落差讓人難以接受。
但是放下那些熱切的期待和遙遠的未來,從教育規律本身出發,事實是否本該就是如此?
在唐琳等人看來,“4+4”現階段其實是在給中國醫學教育模式蹚路,底線是基于非醫專業、短學制,嘗試培養出合格的醫生;
但長遠看,自然是希望為畢業生們提供更多可能,培養“具備多種發展潛能,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醫學領軍人才”。
而成為合格的醫生,是最基礎的要求,這關乎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因此應該在人才培養的出口首先應考慮達到同質化水準。
《健聞咨詢》了解到,從目前幾屆試點班學生相對有限的數據來看,組內分析顯示,生命科學背景與其他多學科背景學生之間,國內雙一流大學生源和國際知名高校生源之間,學業成績不相上下,沒有顯著性差異;組間分析,即同期參加國家臨床醫學專業水平測試(實習準入)、醫學院畢業考試、協和醫院臨床博后項目錄取考試時,試點班與八年制同學的成績不相上下,也沒有顯著性差異。
“這個數據的顆粒度比較粗,但已經顯示了非常積極的信號,即協和‘4+4’試點班的改革創新是成功的,我們對這個項目的未來持謹慎樂觀態度。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考試成績只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參考指標之一,需要積累更多數據來構建與試點班學制相匹配的勝任力評價體系。”
談及“4+4”試點班同學的臨床能力,唐琳認為,由于8年制和“4+4”兩個項目學制和課程存在差異,對并軌實習階段的試點班和八年制進行橫向比較不夠嚴謹。
八年制在實習前接受了1.5年醫學基礎課程、1年臨床理論課程、1年臨床見習;而試點班則是1年基礎整合課程,1年臨床理論(含見習)課程,臨床暴露不足是無法回避的短板。不過唐琳強調,通過12個月的臨床實習,相信試點班同學可以達到同質化水準,并可望在規培階段序貫培養,提升長程勝任力。
“首屆畢業生目前都已進入規培,我們會密切關注規培基地/用人單位的反饋,收集近期和中長期數據,”唐琳說。
“4+4”項目設計者、協和醫學院招生辦副主任歸航認為,“多學科結合應該是在終端的結合,而不是起始端的結合”。即需要在研究生階段多學科結合,可直接理解為MD+PhD的"雙D"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學科背景。
形式上的多學科背景和實質上的多學科背景,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
歸航認為,目前國內的“4+4”的非醫本科學生學醫的,只是形式上的多學科背景,幾乎很難帶來直接的跨學科創新。
“比如你想成為一個醫療材料的交叉人才,你除了獲得一個醫學博士學位以外,可能還需要一個材料學的博士學位。如果只是本科專業是材料學,這或許對于后續的創新并沒有什么幫助。就像一滴墨水,融進了一片湖泊,它改變不了湖水的顏色。”
唐琳認為,客觀而言,從“x+醫”走到“醫+X”,并非四年醫學院教育能完成的任務,它涉及多學科領域的進一步深造,涉及畢業后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個人職業發展路徑、晉升杠桿、機制保障等多方影響因素;而這份“燦爛其前景”,需要更頂層的設計和保障。
(感謝北京協和醫學院唐琳老師對本文的幫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健聞咨詢,作者:嚴雨程、李仁政,責編:吳偉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