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圖數室,作者:圖數室,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圖數室,作者:圖數室,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孫儷在新劇《蠻好的人生》中飾演一位遭遇婚變、裁員的中年人,靠著賣保險奮斗成年薪百萬的金牌銷售,實現絕地翻盤,使保險銷售這一職業,再次引發熱議。
保險業確實擠滿失業的中年人,2024年,我國保險營銷員年齡集中在35~45歲。與送外賣、開滴滴并列,賣保險曾是對抗“35歲魔咒”的一大職業避風港——時間自由、門檻低、人脈變現的想象空間……堪稱重啟人生的第二戰場。
但現實是,2024年,近六成從業者月入不過萬元,新手底薪僅4000元,傭金與業績強綁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如果貿然轉行賣保險,收入水平很可能會急轉直下。
一面是收縮600萬崗位的行業,另一面是卷學歷的同行,再加上半路殺出的AI,號稱能替代50%的初級工作……保險銷售越來越難了,這一職業正在演變成新的圍城——外面的人還抱有幻想,里邊的人卻在耗光時間、體力和人情后黯然離場。
保險行業真的擠滿中年大廠人
送外賣、開滴滴、賣保險,這三個曾被視作“零門檻”的轉行選項,如今正成為越來越多中年人的職業避風港。
當互聯網大廠裁員潮與35歲職場門檻疊加,這些看似簡單容易的工作,實則暗藏新的生存法則——外賣騎手要對抗平臺算法的壓榨,滴滴司機陷入“12小時在線換400元流水”的疲憊循環,而保險代理人則困在“自購保單+人情透支”的惡性競爭中。
我國保險營銷員隊伍整體較年輕。《日本保險業研究報告》曾指出,2013年,中國保險營銷員平均年齡約在 37.3 歲左右,同期日本保險營銷員平均年齡為 44 歲。再看現在,《2024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中透露,2024年保險營銷員年齡集中在35~45歲,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
而35歲,恰好是許多互聯網從業者難以逾越的一道坎。
35歲左右的大廠人普遍面臨著雙重困境:一邊是互聯網企業頻繁的“結構性優化”帶來的失業風險,另一邊則是職業發展遭遇無望——晉升通道收窄,職業前景黯淡。現實的擠壓下,大批離開互聯網的大廠人,紛紛選擇了保險作為人生的第二職業。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選擇并非簡單的退而求其次,而是基于對自身優勢的重新評估和市場機遇的理性判斷。
保險營銷員崗位人才畫像可以從自我成長、人際交往和決策執行三個能力模型來分析。頂尖保險營銷員(前10%)在這三種能力上均表現出超高水準,即強大的自我成長驅動力、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高效的決策執行能力。而這,正好與在大廠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工薪一族職業素養相吻合。
《2024中國保險代理人崗位研究報告》也指出,原互聯網/通信行業的銷售人員是高潛力金牌保險代理,潛質人員占比達52.5%。該行業的銷售人員懂客戶想要什么,也知道怎么把產品包裝成客戶需要的解決方案。他們在復雜銷售環境中累積的經驗更有助于成功銷售保險。
從客觀方面來看,保險行業相對較低的準入門檻,也是許多中年大廠人選擇進入該行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5年國家取消了代理人資格考試,行業準入門檻大幅降低,直接引發了代理人規模的爆發式增長。獵聘大數據揭示了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就業困境:在企業新發職位上,3年以下工齡要求的占比達81.06%,其中,不限工作年限的占比為32.82%。正因如此,大量沒有相關工作經歷的中年轉行者毅然決然地踏進這個低門檻行業。
此外,保險業相對自由的時間管理,巨大的收入想象空間,以及工作的靈活性,也被許多“工作家庭難兩全”的中年大廠人看作是重要的職場紅利。
在這里,沒有職場歧視,沒有考勤打卡,提成上不封頂,鼓勵“熟人營銷”,人脈變現。當業績成為一個人職場中的話語權,賣保險,這個曾經略帶歧視的職業,已演變成中年轉型者的熱門選擇。
被戳破的造富神話
在朋友圈,保險行業號稱造富神話,“入行三個月開寶馬”,“年入百萬”,“一夜暴富”……真真假假之間,讓多少喘不過氣的中年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事實上,保險銷售人員收入兩極分化顯著,據調研,近六成營業員月收入在萬元以下。2024年,保險營銷員的月收入在3001~6000元區間占比最高,約為24%。而食物鏈的頂端,也不乏月入50000元以上的大神,占比5.4%。
圖數室調研了保險銷售員的薪資構成,發現一般分為:底薪、傭金、獎金和保險福利四部分。保險銷售人員的收入托底很低,賺多賺少與業績強掛鉤。
以北京某“保險顧問”崗為例,底薪是浮動的——如果業績沒達到30萬,底薪只有4000元;一旦超過30萬,底薪直接飆升到18000元,差距特別大。
傭金更直觀體現“多勞多得”,每成交一單就能提成保額的20%到50%,賣得越多賺得越狠。獎金也很豐富,每月、每季度、每年都有機會拿現金獎勵,比如有“3萬獎勵1288”機制,每達成3萬的業績就多賺一千多。不過,公司通常不給銷售人員交五險一金,而是換成商業保險。
這聽起來很美好,如果一個月的業績達到30萬,光傭金就至少拿到6萬元。但圖數室向用人單位咨詢后,得知該崗位平均一單的價格為3萬~5萬元,且成單難度不低,金牌銷售月薪最高達到3萬元。
這樣看來,一個剛入行的新手,拿著4000元的保底工資,加上較為微薄的傭金和獎金,還沒有五險一金,在北京較難維持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如果貿然轉行賣保險,收入水平很可能會急轉直下。
原因無他,保險從業者的生存法則早就變了。
我國保險行業早已告別粗放擴張,進入存量深耕的成熟周期。傳統人海戰術因市場增量收窄、客戶需求升級而失效,行業競爭轉為精細化博弈。
據招聘網站調研,保險行業新發職位學歷要求以本科為主,占比超過六成,為64.63%。
與此同時,保險營銷員的總體學歷水平也在進一步上升,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占比近3成,也就是說,三個保險營銷員中,就有一個學歷在本科或以上。
保險業不景氣
如今,擠滿35+中年人的保險業,也在洗牌重塑。
這一現象的背后,是保險行業從粗放人海戰術到精細化的轉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曾對媒體表示,保險行業人海戰術的弊端在于,造成了保險代理人團隊波動大、整體素質偏低、脫落率高,誤導客戶現象嚴重。
《2024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顯示,2023年人身險公司保險營銷人員數量下降勢頭不減,目前已降至不到281.34萬人,較2019年高峰時期的912萬人減少約631萬人,基本跌至十二年前的水平。
與保險營銷員的流動相對應,保險行業分支機構也在逐步精簡。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信息,2020年至2023年間,退出市場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分別為971家、2197家、2966家、2060家。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1月1日至8月10日,就有超千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退出。
保險行業還面臨AI技術的降維打擊。
AI可以24小時在線,瞬間識別客戶的問題,在幫助客戶了解保險產品、完成投保和理賠等不需要個性化解答的操作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有保險負責人就認為,AI可替代50%的初級代理人工作。
《AI大模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研究》報告指出,在受AI影響的各行業中,金融/保險業務位列第四。
從《2024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調查結果來看,2024年約有66%的營銷員認為AI對保險營銷工作的沖擊較大或很大,比2023年上升了近2個百分點。
當保險業從人情紐帶和人海戰術轉向專業深耕和精細化博弈,不僅意味著保險業本身的升級,更是整個社會對保險業的重新丈量,賣保險也不再是中年人的退路。
但比討論退路消亡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每個人在職業迷途中找到可以避風的港灣,可以轉型的方向。
畢竟,人生下半場的價值,不應該被任何行業的變動所定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圖數室,作者:圖數室
支持一下 ??修改